1.《育儿篇》读后感
虽说是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
可我最近为了提升专业能力,还真是读了不少育儿书。颇有心得。
结论1 选择育儿书非常重要,一本育儿书一套理论,如果跟错了那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养育方法。因此育儿书要泛读,读之前大致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基本观点,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育儿书。
结论2 育儿书要提前读。备孕时要读怀孕指南,怀孕时要至少要读到1岁宝宝指南,宝宝1岁时就要读幼儿管教方面的书了。
结论3 读几本经典的育儿书就差不多了,重要的还是在实践。和任何学习一样,需要读书,然后实践,隔一段时间再读书,再实践,孩子长大了,妈妈也随着成为了理论强有经验的妈妈,
读后感
读了这么多育儿书,特别�.qiang獾囊恍┦椋揖醯酶鞲鲎髡咚道此等サ木褪乔康魅ダ斫夂⒆樱换�说话的时候推测孩子的意图,琢磨孩子想要做什么,表达什么;能说话后就要努力双向沟通,或者从心理生理各方面去了解孩子的潜在意图。更大一些的孩子养育就和成年人的管理培训类似了,目的是认同人的个体差异,努力实现双方共赢。
孩子虽小,从出生就是个独立的小人儿,有思想有想法,除了技术层面的工作,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
2.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读后感: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jy135.com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啊,读后感《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
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3.爱的教育读后感600 开头是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书中的主人翁恩里科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里,他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长与书中所描写的真诚宽厚的人际之间的爱是息息相关的。《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我们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弟弟的女老师》一文所描写的那些情景仿佛就是我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女老师怎样教换牙的孩子学拼音,怎样处理孩子们带到教室来的东西,怎样应付上课时突发的事件,怎样克制自己情绪,怎样在发火后后悔等等。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有《帕都亚的小爱国者》、《伦巴底的小哨兵》、《撒地尼呀亚岛的小鼓手》、《爱国》、《意大利》等等。
《伦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给一支骑兵小队当哨兵,为了看清楚敌军的情况,他不顾危险,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扬了普通的人对祖国的热爱之心,从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诚,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是一篇爸爸写给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听了一个爱国故事以后,用这个故事的内容教育、启发恩里科。
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恩里科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国情意。
4.放下孩子读后感
[放下孩子读后感]这本书最初吸引了我眼球的是小巫的作序与推荐,放下孩子读后感。小巫可是我的偶像啊,她的书我全都有。怀孕时就是看了她的《让孩子作主》才把我带到了成功母乳喂养的路上,并且开始认真学习育儿知识的。偶像推荐的书当然是要看的,于是从当当上买回来,认真地看。 书上所写的观点其实在我之前看到的育儿书中基本都有,比如接纳孩子、敢于对孩子说“不”、训育孩子延迟满足、承担责任、让孩子承担家务活儿、感恩、不要过度重视学业成绩、注重品格培养等,读后感《放下孩子读后感》。 但是这本书中让我受益最大的在于另外两个观点,这两点虽然在别的育儿书中也有提及,但是没有像本书中这么重视。这就是“重视餐桌文化”和“尊重父母”。 个人感觉,犹太人的育儿理念其实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也和国内一些优秀的育儿书籍中的理念差不多,用小巫的话说,真正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好的教育理念,必定殊途同归。所以,这本书总的来说是一本很好的书,它的观念都是对的,绝对不会有误人之嫌。 同样还是从这一角度来说,如果已经看过很多小巫、李跃儿、孙瑞雪的书,那么这本书,可以不看。
〔放下孩子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5.2010教育名著读后感
[2010教育名著读后感]忙且“心不死”——读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这段时间,我都在翻阅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由全国百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的教育力作,2010教育名著读后感。
一来自己的确是想看看,因为起初买这本书就是被它的题目所吸引;二来也是响应学校号召我们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这本书的教育理念的确与众不同,反映了很多中国教育的实在问题。
林格也大胆革新,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实在给我们这些整日絮叨着自己忙的一线教师有了停下脚步、清醒反思的机会。
书的内容广博无边,涉及了教育的很多实质内容。但我唯独对一段只占了极小篇幅的内容深有感触——借口“忙”,其实就是“心死”了。
“何为忙,心死也。”而我零零碎碎地看完了这本书,感觉自己也真是“忙里抽空”看的。
现在不知怎么了,谁都感觉自己在“忙”。如果问起“忙”什么呢?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忙,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说辞。
我也时常感觉到自己现在整天都在忙碌中工作、生活,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或许有人奇怪了,你没当班主任了,咋还那么忙呢?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自己每天也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其实也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过也感觉自己还是很忙。
不过,话又说回来。忙碌,说明你很充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样因为忙碌,使得你无法抽出时间来反思,来总结自己的工作,更没有时间好好静下心来,让自己的心得到片刻的放松,所以整天的忙碌,也意味着你的心在逼近“死亡”。
林格说“忙”也是“盲”和“茫”。当你在忙碌时,你的视觉观察、思维反应力也处于功能最弱势的状态。
因而,离你最近的事物你却视为不见、见而不明。在人忙碌纷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错失良机,忽略或伤害了身边的人。
就像我们的学生似乎理所当然就成了我们“忙”后遗症的受害者,当你因为“忙”而满腹牢骚或一肚子火时,你最容易拿没有任何杀伤力和防备能力的学生“下手”或“下口”。正所谓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当你对着学生痛斥他们在平时看来并不是错误的错误时,你心中的怒火已经让你失去理智而把这种小错无限地扩大化,以致可能在学生心上留下永久的阴影,成为无法抹去的伤疤。事实上,“忙碌”、“盲目”、“茫然”已经构成了一幅中国现代人的生活现状的图画,大多数人生活在浮躁功利的现实社会中,困于辛苦矛盾困惑的局面,内心充满了挣扎的抉择和追索的压力。
我们身为教师,人类口中的“灵魂师”该如何首当其冲去改变这种现状呢?工作之余,我们要静下心来,好好地问问自己,我每天都很忙吗?在繁琐的工作中,我的心死了吗?我是否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与放松?我是否把工作带入了原本该休息的时间中?我是否有时间陪陪家人,和他们到户外去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看看电视?我是否因为工作而感觉到力不从心?我是否整天想着工作,而让自己的情绪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我想,要想冲出这层把“忙”当借口而让心悄然死去的黑色迷雾,最好的良方莫过于拥有阳光的心态!像魏书生说的,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让我们享受到为国家、为人民、为集体、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读后感《2010教育名著读后感》。如何塑造这样的阳光心态呢?一、让自己有“成长感”——“我”在进步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
职业的倦怠感、疲惫感常常会让我们感动无助的挫败,发现自己已经不能赶上新课程的脚步了从而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在这些压力下,我发现读书是一种让自己重获“成长感”的良方。
有时候拿起一本教学杂志或教育书籍,看着看着会很有感触,引发出无穷的遐想,重新激起工作的激情。教育名家的建议和漫谈碰撞激起我们对教育的深层思索,祖国的古典古籍让我们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用经典浇灌祖国之花……我们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同时也可以将学习的收获和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还可以通过写博客的方式来将自己的工作心得、育人感悟、读书体会、人生启示以及迷茫和困惑表现出来,与家长学生社会沟通。像学生一样通过读书来让我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吧!像学生一样通过写作来让我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吧!二、让自己有“成就感”——“我”在收获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
我想我们教师也得让自己有成就感,让自己品尝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就感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可以是一件无不足道的小事。
就如我们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同事和学生给以赞美时,我们的心里何尝不是美滋滋的;当在我们的辅导下,学困生有所进步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当课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那毫无隐瞒的交流时,点滴的快乐早已在心底堆积……再引用魏书生一句话:你看别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别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因此,我们不要小。